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省实验学校 / 教师在线 / 正文

让“学习故事”成为家园共育的新途径

    近年来,学习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幼教界刮起了一阵学习的“旋风”,教师与家长都参与到学习故事的探究中来,学习故事已成为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一 、学习故事带来的启示
    我园一直在研习学习故事的理念,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许多一线教师都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笔者在学习故事的理论学习中,领悟着学习故事的真谛,品味着学习故事的魅力,得到了很多启示。
    1.学习故事与《指南》相结合,充分体现本土化气息。
    学习故事的本土化运用应以《指南》的目标和教育建议为评价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依据,将《指南》的四大实施原则与五大领域目标融合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儿童真实情感中的行为表现和学习与发展目标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更真实、全面地评价幼儿。以下是笔者撰写的学习故事《攀爬小能手》的片段:“你双手握紧绳子,双脚依次向上攀登,然后你一只手松开绳子快速扶住“三角房子”的顶端,另一只手也用力扶稳,身体向上一窜,上身趴在顶端上,左腿抬起来整个人骑坐在顶端。接着,你把右腿放下来,双手依然紧扶顶端同时身体重心向下,然后双手松开跳到了地面上。就这样你不停地在“三角房子”上爬上爬下。”
   《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攀爬登架、网等”。以下是笔者对这篇学习故事所写的回应“你喜欢运动、身体灵活、主动挑战,你挑战陡峭又光滑的斜坡进行攀爬,两次失败后你并没有放弃,小乐,你让我看到了你契而不舍的精神,是你的专注和毅力使得你挑战成功;而且每次你都小心翼翼,用你的双眼“瞻前顾后”保护自己的安全,你真了不起!”
    在《指南》指引下进行学习故事的本土化运用不能单纯追求幼儿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从长远的眼光对待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
    2.客观真实地进行观察和记录,真实还原幼儿的“学习现场”。
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学习事件,更加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行为、语言、与教师的互动等细节,在真实的情境中将所观察到的人、事、物等记录下来,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让幼儿更多地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己的发展水平及状况。
    3.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构建新型的儿童观。
学习故事教会了教师去欣赏和发现幼儿的优点,关注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即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与沟通者,那么教师则自然而然会努力去发现并放大幼儿身上的优点,基于此,教师会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在活动中尊重和相信幼儿、观察和解读幼儿、回应和支持幼儿。
    4.多元化的记述方式,幼儿及其家庭成员均可参与其中。
    学习故事的记述方式并非只有文字描述,还可以有作品图片、现场照片、视频等,图文并茂、情节生动丰富,学习故事的文体格式开放,比较适合幼儿及其家庭成员共同分享信息和经验。这正如周菁博士在《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构建学习者的形象》一书所言:“判断一篇有关儿童学习的故事是否是学习故事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它的形式或其他元素,而是这个故事是否能体现引领着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课程观、学习和发展观等。”
    二、学习故事为家园共育创设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家长素质的逐步提升,他们渴望看到幼儿在幼儿园成长的细节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而学习故事这种真实有效的记录方式,能够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纽带,通过对儿童成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将家园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1+1>2”的合力。家长在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之后完全可以与教师一同成为幼儿学习故事的记录者。
    1.初步了解学习故事的精神,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学习故事倡导家长和幼儿地位平等,提倡用爱和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幼儿,这有助于家庭中民主的亲子教养方式的建立。中国的传统观点认为“不打不成才”、“虎父无犬子”,提倡用专制权威的方式来教养子女,这种上对下的、不平等的教养观所管教出的孩子要么是唯唯诺诺,缺乏主动性,要么是嚣张跋扈,缺乏爱的能力。在教养子女方面,家长始终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权威当中。
    作为父母,爱是他们的首要能力,爱不是去改造孩子,而是要去赋予孩子力量,爱不是给孩子编造一个结实的牢笼,而是给他放飞的自由。学习故事所强调的儿童观、教育观能够帮助家长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孩子并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
    2.掌握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儿童观——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与沟通者;课程观——幼儿园里所有人和物、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课程中的一部分,儿童自主自发活动占主导;学习和发展观——学习是复杂的、情境性的,因而不是线性的,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在与人、环境和事件互动和互惠关系中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当将这些核心理念传递给家长,使家长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家长应在幼儿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孩子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保持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从而为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3.积极参与撰写和分享学习故事,增进家园双方教育的一致性。
    有些家长陷入学习故事的误区,多是源于对学习故事的不了解,因此在鼓励家长参与学习故事评价和撰写的同时,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园宣传栏、学习故事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选择一些学习故事的范例,使家长明确学习故事的内涵和用途。
    同时,教师还要做好与家长的分享工作,同家长一起分享和回顾幼儿的学习故事,帮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通过阅读教师写的学习故事,家长能够了解幼儿在园的点滴生活,实现对幼儿的积极反馈,通过家长自己记录的学习故事,能够促进教师提高观察教育幼儿的有效性。学习故事作为家园共育的桥梁,更有助于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
    三、笔者对撰写学习故事的几点建议
    1.教师和家长都可以成为学习故事的发起者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学习、成长,学习故事中的学习情境其实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故事并没有既定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凡是能够真实反映幼儿某一方面特点的故事,都可以被记录。教师可以以《指南》为依据,捕捉五大领域中提到的关键经验,引领家长关注相关的内容。学习故事当然也可以由家长引发,以幼儿在家庭教育情境中的某个事件作为关注点,发起教师的共同关注和思考。
    在家园合作过程中,没有谁是理所应当的主导者,也不存在哪一方更加专业,教师与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故事的记录者,同时也是分享者和倾听者,双方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捕捉到幼儿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哇”时刻。
    2.允许并重视学习故事引发的认知冲突
    同一个学习故事,教师和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分析,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完全会有新的认识,这种认知冲突正是理解幼儿行为的关键所在。以下是笔者撰写的学习故事《小小修理工》的片段:“只见你一手拿着三棱镜面,另一只手拿起了一个三角扣,你把三角扣套在了三棱镜面的一端,接着,你又拿起了一个三角扣,将它套在了三棱镜面的另一端,然后你将三棱镜的支架直立起来,你将其中一个三角扣嵌在支架的一边,你试图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另一边时,突然,这些零件全都散开了。你叹了一口气,然后又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将两个三角扣安好,这次你将支架拿起来,小心翼翼地安好了一边,然后几乎没有松手的动作,慢慢地用前三个手指轻轻地将另一端也安好了。你开心地放下修理好的三棱镜,开始查看其它有破损的镜子,就这样,你将所有的镜子全部修理好。”
    这个学习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大赫,大赫妈妈在看到这篇学习故事的时候说大赫在家里也总爱“鼓捣”,家里的很多东西他都拆过,有的物品已经无法修理了,也因此挨了父母不少批评,可大赫总是“没记性”。以下是笔者对这篇学习故事所写的回应“大赫,你是一个有爱心、动手能力又强的小暖男,你的善良和愿意付出的精神让老师很感动。你主动帮助科学区的小朋友修理三棱镜,你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很好,并且能够从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而进行新的尝试,你做事有始有终,把它们全部修理好。在你的带动下,我们班现在涌现出好多小小修理工,只要发现有破损的玩具,他们会像你一样主动进行修理。”当大赫妈妈看到老师的反馈后喜悦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还说以后会支持孩子“爱拆东西”的特点。
    就这样,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能够从彼此的视角出发,交流讨论,能够对儿童的发展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教师头脑中的“行为表现库”得以不断丰富,专业经验就此形成。幼儿的成长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秉承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科学理念,敏锐洞察幼儿在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学习品质,发现其闪光点,才能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
    学习故事给了成人倾听幼儿“心声”的机会,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幼儿作为终生学习者所需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它把学习还给了幼儿自己。学习故事在家庭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记录和评价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凝合家长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催化剂,更是一种推进家园共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