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省实验学校 / 教师在线 / 正文

浅析幼儿家庭科技环境的创设

   【摘要】在学前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但但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幼儿需要的,还要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科技教育活动的展开。
   【关键词】科技教育  家庭教育  幼儿
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幼儿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家庭中完成,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幼儿最亲密的人,可以这么理解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科技精神的形成,所以创设与之相匹配家庭环境是我们学前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幼儿科技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和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活动。
    为了帮助家长在家庭中实施幼儿科技启蒙教育,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和科技素养,促进幼儿科技启蒙素质的提高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它包含了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和家长对幼儿的指导策略两个方面。在幼儿科技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家长是整个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幼儿科技活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指导,因此,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能否有效地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间接地影响了幼儿的发展。为便于家长更好的指导幼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提高家长水平
   (一)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
    观念是一个人行为的先导,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家长。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还要避免出现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幼儿科技活动既然走入家庭,那么主要的任务就应该让家长来承担。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为幼儿和家长搭建科技活动的平台,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和家长在老师为他们搭建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给家长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活动中,家长和孩子是活动的主角,教师要机智灵活地针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况给家长和孩子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如在“认识飞机”活动中,我班改变了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设计了一些家长在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像认识飞机的外形,请空姐来讲飞机飞行过程中的问题,请飞行员来讲如何开好飞机,请机械师将飞机常出现的小问题……来让家长参与, 从而提高家长的各方面水平。
     二.为家长提供素材,指导家庭科技环境创设
   (一)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1、为家长提供素材,指导家长在家庭中进行幼儿科技活动。
    家长指导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我们在活动时要先给家长讲解设置这些内容的意图,使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幼儿自发地讨论、交流,并注意捕捉孩子点滴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
     2、为家长提供平台,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幼儿科技活动进入家庭,家长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让家长对幼儿科技活动感兴趣,乐于开展幼儿科技活动,才能发挥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教师就要承担起构建者的角色,为家长搭建发挥其作用的舞台,让家长在幼儿科技活动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例如:在“这中国珍惜动物”的活动中,我们请家长讨论珍稀动物有什么,谁来搜集材料、谁来那标本,没有标本的的可以用什么来代替等等,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不少建议,对于有些老师也不能确定的问题,就作为我们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结果,家长们的兴趣很高,因为他们也想获得正确的答案,也想试一试,以获得成功。由于家长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孩子的兴趣也特别高,促成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3、根据不同的家庭及幼儿实际水平指导家长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目的、重难点及注意点。
    其实家长的能力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指导。我们可采取不同的家庭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能力强的家庭,我们多给他们留问题,发挥家长自身的长处,用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方法来加以指导;而能力弱的则多教给家长一些方法,使家长学着用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再逐步放手让家长尝试独立指导,逐步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
   (二)丰富内容,活跃形式。
    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吸引家庭参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1、回归自然,挖掘生活中的科技。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它的形、声、色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只要教师与家长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有着许多可利用的科技教育因素,如结合春季的特点开展“过年了”、“各行各业的人”等,都是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的科技活动,幼儿往往会非常愿意接受,也使科技活动更加具体形象化、生动化。
    2、走出家庭狭小的空间,接触大自然。
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季节变化,开展了“参观小学”、“参观科学宫”等活动,使幼儿走出家庭小小的空间,溶入大自然,变单调的个别活动为活泼的集体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而且更切合实际生活。
  (三)环境创设,营造氛围。
    我们都知道: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者,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幼儿的科技兴趣也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科技活动,家庭科学环境的创设的优劣与幼儿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这其中有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
    1、物质环境的创设。
    在家庭科学环境的创设中,家长的目标不应是强迫孩子记忆一些科学事实,而是鼓励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鼓励孩子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索。
    2、心理环境的创设。
    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创设决定于家长的态度,家长的宽容、支持是幼儿对科技活动保持兴趣的基础,有了轻松、愉悦的健康心理,孩子才能积极投入到他喜欢的游戏中去,而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来说,大部分幼儿是乐于尝试的,因此,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兴趣。如:在“做汤圆”的游戏中,根根妈妈拿来了电磁炉、锅等器材,让孩子来水的变化。
  (四)抓住生活,随机指导。   
    生活中的科技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家长关注生活、关注孩子,就会发现生活到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平日的家务劳动、周末外出游玩,甚至串门走亲戚,都可以渗透科学教育。同时家长应注意多让孩子自己观察、探索,并鼓励孩子表达。家长可以结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带孩子进行各种参观活动,或进行家庭科技实验活动,或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或让孩子进行有益的家庭劳动,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寻找材料、自主制作或自主尝试。
    姜昕靓小朋友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种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的家长。姜昕靓平时特别喜欢吃巧克力,经常让爸爸妈妈买巧克力,于是,姜昕靓爸爸就给孩子设计了“巧克力没有了”的游戏,利用巧克力的遇热怕化原理,,孩子对游戏十分感兴趣,一有空就拿出来玩。通过游戏,孩子知道了巧克力遇热变化的原理,虽然孩子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讲述,但是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了巧克力的科学原理,为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环境,进行教育
    布鲁纳曾强调,“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家长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要以“儿童化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关于世界的看法,注重学前儿童的过程参与,同时引导他们提高科学认识。
    选择适宜的科普读物,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习惯
    为了增强孩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适当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如果能够与孩子共同阅读这些儿童科普读物,则更能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索兴趣与习惯。当然,对幼儿来说,阅读不只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甚至是触觉的。因此,帮助幼儿阅读科普知识还包括带幼儿去公园玩、参观博物馆、看电视,甚至包括选择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玩具,如有轮轴的机械玩具、不同尺寸的磁铁、放大镜、棱镜等。这将大大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索经验与材料,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
    总之,家园配合是幼儿园科技活动开展形成的重要组成,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为幼儿科技素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