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省实验学校 / 教师在线 / 正文

浅析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语言活动开展的精彩、有效。
   一、什么是有效的提问
   有效的提问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指教师根据语言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效性提问能够不断加强教师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性,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发展。
   二、语言活动中提问的现状分析
   反思当前语言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提问从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 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问题缺乏思考价值。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些问题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2、 提问缺乏目的性,直接表现为不会提问。
   有时教师只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必须部分,而对为什么要提问并不是很明确。其实,好的提问,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3、 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在生活经验提升的环节问及孩子的感受,老师往往很难把握,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而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是有限制的,幼儿只能在这个限制的框架里选择回答。封闭式的问题会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思考,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一半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揣摩教师心理而寻求答案。另外,封闭式问题的价值含量低,因具有猜测性质,幼儿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并不能表明幼儿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式的提问比封闭式的提问具有更强的导思功能。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培养幼儿思维品质。
   2、提问要有递进性,引发幼儿层层思考。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只有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最终才能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故事或绘本的中心思想。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从而形成一次系统地思考和梳理能力。
   3、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
   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提问的方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调整与改进提问策略,让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让师幼关系和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