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辽宁省实验学校 / 教师在线 / 正文

科学活动中引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有效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幼儿科学活动的过程包括产生疑问;猜想和假设;观察和实验;记录和整理信息;解释与交流等。而发现和提出疑问则是整个科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应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活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如害羞、怕错的心理导致了不敢提出问题;知识经验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导致了不会提出问题;缺乏新异环境或事物的刺激导致了不愿提出问题等。因此在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这三方面总结并提炼出如何引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幼儿敢于提出问题。
  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是幼儿敢于质疑的心理基础,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语言,一个赞赏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支持和鼓励幼儿,理解、允许幼儿出错,尊重、接纳幼儿的观点,激发幼儿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首先,教师应做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极大的热情。
其次,教师应做到欣赏幼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欣赏他们漫无边际、千奇百怪、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因为那是幼儿探究行为的起点、改造世界的窗口。
  最后,教师应多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不同的观点,获得他人的经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更易于使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
  二、指导提问方法,帮助幼儿善于提出问题。
  幼儿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有时在产生疑问后无法将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为了帮助幼儿善于提问,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针对提问的语言表达活动,让幼儿了解提问的规范用语,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并了解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提出,如碰到不认识的事物可以用“是什么”;想知道情况发生的原因可以用“为什么”;想知道某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可以用“怎么样”等。
  随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练习提问的平台,在实践中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学会提问。如在《昆虫世界》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关于昆虫,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们首先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问题“蝴蝶是昆虫吗?”“蜘蛛是昆虫吗?”等等。教师再引导“不是所有的小虫都是昆虫。”引发幼儿提出“什么样的小虫才是昆虫呢?”“昆虫都长什么样呢?”再如《科学地喝水》活动中,教师利用故事《乌鸦喝水》提醒幼儿“乌鸦非常渴的时候才喝水”是不科学的,瓶里的水也是不能喝的,引导幼儿提出“什么时候喝水才科学呢?”“为什么瓶里的水不能喝?”“还有什么样的水也不能喝呢?”
  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日的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多观察幼儿的神情与行为,了解幼儿的心理,挖掘潜在的、隐形的问题,帮助幼儿把心里的疑惑表述出来。
  三、提供新奇材料,激发幼儿乐于提出问题。
  幼儿提问源于好奇,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教师要提供鲜活、新奇的材料和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敏感性,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疑问。
  首先,选择贴近生活、幼儿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激发幼儿提问。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能够极大地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趣味性强的内容更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参与提问的兴趣。如《食物的旅行》活动中,幼儿通过看图,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很感兴趣,提问的兴致浓厚,例如:那长长的管子是什么?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后到哪了呢?在《敏锐的眼睛》活动中,眼睛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器官,在体会到人类眼睛的特点后,幼儿大胆猜测动物眼睛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动物的眼睛能看到后面的事物吗?为什么蜻蜓的眼睛那么大呢?等等。
  其次,提供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有所感悟,自发产生疑问。在《神奇的大气压》活动中,当幼儿看到实验中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水却没有洒出,而是被一张薄薄的纸给托住,立刻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水那么重,却被一张薄薄的纸给托住了呢?当幼儿亲自做完吹纸条的实验后,感觉到纸条的运动方向与自己吹气的方向正好相反,也产生了质疑:怎么越往下吹,纸条越往上走呢?再如《智取小球》的活动中,教师边讲故事边做实验,当幼儿看到通过注水,小球真的浮上来时,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水能使小球浮起来呢?所有的东西在水中都能浮起来吗?实践中发现,越是真实的情境,越是亲身参与的活动,越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与原有的经验发生激烈的碰撞,无需引导幼儿也能自发地提出问题。
  最后,教师要及时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提问,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质疑热情。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若表现出若无其事、不重视或不耐烦、搪塞应付,无疑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其认为自己的问题提的不好,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敢也不愿再提问了。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科学地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帮助幼儿梳理归纳、调整提炼,启发幼儿层层挖掘、步步深入,再设计丰富多变的开放性问题,引发活动中的探索与讨论,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同时,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不是答疑专家,可以让幼儿去尝试、猜测,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视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既是科学领域探究活动的教育建议,也是“以人为本、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力求在活动实践中为幼儿的提问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提问成为幼儿的一种习惯。